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Day 202: 齒度

直到前幾天翻看侯孝賢舊電影童年往事, 才記得集郵曾是上一代小孩的普及興趣, 現今已為其他電子產品及高科技所替代. 關於郵票, 最大的特色當然是票面的圖案, 其次就是郵票的邊界, 由一排齒孔組成, 不同的郵票齒孔形狀和數量都有分別, 有見及此, 早於1866年法國科學家勒格拉提出的齒孔度數 (齒度) 就統一了齒孔的計算方法, 因為郵票撕下來後就很難衡量度齒孔的原貌, 有礙計算齒孔的直徑, 所以齒孔度數是指20毫米內齒孔的數量, 一般簡稱 P (perforation), 這個量度方法更有工具的配合, 量齒尺上有了不同 p 值的齒孔邊, 只要配對好郵票立刻可以知道該郵票齒度. 除了疏密外, 齒孔還有形狀之分, 例如點線形, 方形以及常見的圓形等, 而效果上又分有光齒, 毛齒, 盲齒和漏齒. 光齒是指郵票齒孔中的紙屑完全脫落, 毛齒則相反; 盲齒再差一點, 指在郵票打孔後只有印痕, 齒孔紙屑根本沒有脫落, 最後漏齒故名思義指郵票在應該打孔而漏打齒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