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1日 星期二

Day 181: 高冲

煮製帶子碰到最大的麻煩莫過於是貨不對辦的大小了, 明明買回來的澳洲帶子大而肥美, 但往往爆炒或油泡後則縮成提子般大小, 要解決的辦法是在這些過程前先用坑眼水浸泡 5-10 分鐘, 讓帶子肉鎖住水分, 增加內部壓力, 落鑊時內外壓力抗行, 完成後就和原有的 size 一樣.

坑眼水的意思是當水被煲滾前, 小氣泡從水中走出來的一刻, 那時的水溫在一般大氣壓力底下大概是攝氏 90 度多, 亦稱為蟹眼水, 試幻想一下如蟹眼大的氣泡, 這種溫度的水除了用來煮帶子外, 其實冲茶也大概是用這種水溫, 蘇軾的煎茶詩早有提及, "蟹眼已過魚眼生"就是冲茶的最佳時機, 過了火的水被稱作百壽湯, 太嫩則叫嬰兒沸, 嫩湯不夠熱泡不開茶, 老湯釋出太多二氧化碳即水氣, 影響茶味. 而冲茶時必須採用高冲才算正宗, 別以為在國內的酒樓侍應的拉茶是耍把戲耍帥, 而是增加水的衝擊力, 打在茶葉上時, 茶的香味會由茶精迅速揮發, 葉內單寧來不及溶解, 以致茶葉不會瀝澀, 相反斟茶時要盡量貼在杯口上, 一來避免四起的泡沫, 另外太高也會讓茶的香氣消失, 以上兩個步驟合稱為高冲低斟.

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Day 180: 升降部

升降除了應用在音樂上, 也是印刷學上的術語, 還記得小時候學習英文書法的習作本嗎? 一般由四行組成(圖)來作為參考, 藍色的指導線被稱為基線 (baseline, 下) 和主線 (median, 上), 而書寫時需要高於主線的就是升部 (Ascender), 相反低於基線的就是降部 (Descender) 了, 兩條線的相夾高度嚴重影響到字體的設計效果, 不同的造型往往從這裡開始著手, 因此這個高度參數稱為 X字高 (x-height 或 corpus height); 另一方面, 印刷出來的大楷高度和升部高度也有輕微分別, 基本上升部線應比大楷線為高, 而不是書法簿上用相同的紅線表示. 不過關於升降部最有趣的地方是數字印刷, 由於英文字母在書寫時已可體會察覺到哪些字帶升部 (bdfhiklt), 哪些字帶降部 (gpqy), 兩者兼備 (j)以及純基本高度(acemnorsuvwxz), 但數字上慣性地採用劃一等高, 我們往往忽略其高低特性, 有時在書本上或會看到這類不齊線數字, 例如 Georgia 字體 (這個網誌), 這種數字樣式配用於英文印刷上, 以 0 1 2為純基本高度, 3 4 5 7 9 帶降部, 6 8則帶升部.

2010年8月29日 星期日

Day 179: english

物理學在現實中和書本上的落差, 需要透過實驗來了解, 撞球也不例外, 如果單憑高考的物理知識, even 閣下可以得心應手地揮桿, 也未能打出一手好球.

最主要的誤差在於桌上的絨布和球體的不完全彈性, 使用撞牆 (bankshot) 時由於球與 cushion 絨的不完全彈性相撞使球在 cushion 上短暫停留, 並受絨布的摩擦力影響, 以致反射角不等於入射角 (r < i), 同樣道理兩球碰撞以後走勢夾角會少於 90 度, 而不是理論上的直角. 另外撞球的落"西" (side) 也是一個複雜的概念, 側旋對目標球的影響稱為拋 (throw), 就是當擊打母球左手邊時, 撞擊後的目標球走向會比正常的右一點, 相反方向亦然, 不過英文上原來 side spin 的俚語是 english, 一般來說如果擊球後 english 的採用方向導致兩者撞擊後路線的夾角增加稱為 running side (例如圖中如果擊母球的右邊), 相反則稱為 check side. running side 的用處使兩球相撞點可以比理論的為厚, 而且母球會有較遠的擊後走動, check side 則減少母球移動, 不過切球要比原來薄一點, english 的使用效果也很 depends on 擊球力度(速度), 最好透過親身嘗試來實踐.

2010年8月28日 星期六

Day 178: 胡迪尼

論及世界上最偉大魔術師, 定非匈牙利魔術師胡迪尼(Harry Houdini) 莫屬, 胡迪尼本名為 Ehrich Weiss, 由於 Ehrich 和 Harry 發音相似, Houdini 則是對令一名法國大師 Houdin 的致敬, 他的藝名因此而來.

可以成為史上最偉大魔術師, 當然是一個非凡的多面手, 的而且確, 胡迪尼的一生充滿傳奇地劃分了若干不同的階段, 起初他精研紙牌魔術, 繼而進入了逃脫魔術年代, 可以肯定現今的逃脫表演都由他的魔術演變改良而來, 例如他最著名的隱遁術"中國水牢" (Chinese Water Torture Cell) 就成為了舞台經典, 魔術師會被倒吊在一座由玻璃箱子裡, 箱子中的水會被灌滿直到溢出為止, 現在看起來仍然驚心動魄, 足以幻想在19世紀末觀眾親身目睹的反應. 胡迪尼的晚期卻醉心於通靈法術, 他表演的不是通靈而是揭穿靈媒的把戲, 縱使獲得了"魔鬼剋星" (ghostbuster) 的青睞, 卻喪失了跟柯南(就是名偵探柯南, 福爾摩斯的作者)之間的友誼, 因為柯南是崇尚靈界的使徒, 胡迪尼的表演促使兩者餘生對立.

胡迪尼死於 1926 年, 終年 52 歲, 又是短暫的人生, 死因也是充滿奇特色彩, 法定原因是腹膜炎, 不過有人相信他是在表演時被空拳擊至內傷, 後來亦有人質疑他因拆穿靈媒人的謊言而遭到毒害. 他的傳奇事蹟, 當然不會因為生命結束而終結, 除了書籍紀錄片外, 也有改編的電影以及以他為主題的博物館, 位於賓州東北的小城斯克蘭頓內.

2010年8月27日 星期五

Day 177: 電影運動

電影大師懂得利用鏡頭和演員運動的配合來製造氣氛, 有時從觀眾角度來看只不過是無關痛癢的小節, 卻增加了故事敘述的張力. 其中一個有趣的心理應用是關於動作的左右, 一般來說, 人類潛意識的動作方向應該是從左至右進行的較為自然, 由於小時候開始習字, 看書 (除少數地區外), 打遊戲機 (孖寶兄弟) 的固定向性均由左至右, 這種習慣會從心理上反映出來. 因此, 從右至左的動作會令人感到緊張和不快, 或爭加恐懼感, 敏感的導演會盡量利用這種現象來加強劇力, 例如主角被擊退時往往從鏡頭右邊向左邊離開, 而當他重整旗鼓, 重新得力再度出發之時, 則相反從左方進入, 或會面對從右至左出現的反角.

2010年8月26日 星期四

Day 176: 太陽能

由於資源短缺, 節約能源已經不是新鮮的議題, 越來越講究利用再生能量替代化石燃料, 是一路以來的趨勢. 太陽能的使用亦開始普及, 不過大部分香港人既定地善忘且缺乏環保意識, 從來不知道本地太陽能的應用, 事實上早在三十年前一間位於赤柱的浴室已安裝了太陽能熱水裝置, 並陸續在一些市郊地點進行擴展, 也利用太陽能電池為各區小型自動天氣監察站提供電力, 相關技術和更詳盡歷史可以在機電署網頁查找.

至於其他地方太陽能的設施, 當然不得不提日本三洋(Sanyo) 的太陽能方舟(Solar Ark,圖) 了, 肯定是全世界最大的太陽能建築, 當你有幸乘坐東海道新幹線, 途經名古屋到岐阜羽島車站時, 遠遠就能看到這座全長達三百餘米的巨大弧型建築, 由五千餘塊太陽能板構成, 每年可以產生高達五十多萬千瓦小時的環保能源, 彎曲的設計, 用意就是以最大限度收集太陽能. 而內部也是與太陽能有關的設備, 例如太陽能博物館, 太陽能實驗室, 以及用於全球氣候變化項目討論的會議室等, 相當有趣.

2010年8月25日 星期三

Day 175: 宇治金時

不少朋友投訴本人過瘦, 原因是練習後消耗太多而未能立即補給, 這幾天銳意增磅, 飯後都一往甜品店加料, 希望情況有所改善. 不過在吃甜品的同時, 對很多名字都大惑不解, 回家後立刻查找, 也不乏有趣的小知識, 值得與大家分享.

明明就是紅豆綠茶刨冰, 卻往往被冠以宇治金時的名稱, 應該不難想像是日本的甜點, 原來宇治就是指日本京都府宇治市, 因為該區盛產高質量綠茶, 因此宇治引申為宇治綠茶的指代, 至於金時所描繪的是金時紅豆, 和地名無關, 而是紅豆在古時被稱作金時豆, 有理論指出和日本神話角色金太郎有關, 相傳後來改名作坂田金時而擁有天生神力的他, 全身皆是紅色, 所以紅豆憑著全紅的外表就有了金時的綽號, 而宇治金時也顯得順理成章. 另外楊枝甘露也是近期消暑的良品, 可說是香港道地的出產, 名稱上尤以前兩字楊枝最具誤導性, 反覆往甜品內尋找也沒有發現枝狀體, 原來整個名稱不可分開理解, 楊枝實際是觀音菩薩的一種法寶, 指的是一條插著寶瓶的楊柳枝, 瓶內的露水便叫做楊枝甘露, 港人創立楊枝甘露是為了美其名而設定, 與甜品餡料內容無關, 亦可以看出香港人昔日崇佛的普及文化.

2010年8月24日 星期二

Day 174: 撲滿

在我這一代, 很少聽過撲滿這個名詞, 或者你會依稀憶及出現在華語經典"孤單北半球"的歌詞中, 其實撲滿就是國語或書面語錢罌的同義詞, 指的是存硬幣的容器, 不過傳統的撲滿是只有入口, 不應該有出口的, 以防孩子在儲錢時心思思拿錢出來花費, 必須謹慎考慮或直到存滿才可以打碎使用, 而撲滿正正是"打破滿了的"的文言代指, 現在基於環保理由, 很多存錢罐都設有膠塞出口, 真正的撲滿已不復存在.

至於造型方面, 最為經典當然是豬仔錢罌, 因為外表肥頭答耳並擁有巨大肚子, 無不表現出其富態, 象徵著財富積累, 不過話說回來, 撲滿錢箱的式微, 歸咎於今時今日年輕人對花錢的概念和態度, 在同齡壓力底下, 身處在這個物質生活的磁場, 啊, 我在想, 不花父母的積蓄可能已經算是慶幸.

2010年8月23日 星期一

Day 173: 收視

前幾天看了老電影 Network (1976), 香港譯作電視台風雲, 講述一名神經質節目主持人 Howard Beale 面臨被解雇竟能力挽狂瀾, 再創神話, 最終被暗殺的傳奇故事. 當中涉及了一些電視台高層的利益關係, 對白精彩且沒有悶場, 導演就是拍過 12 怒漢 (12 Angrey Men) 和黃金萬兩 (Dog Day Afternoon) 的天才盧梅 (Sidney Lumet), 還有追封影帝彼得芬治 (Peter Finch) 主演 Howard Beale 一色, 磅礡火花可想而之. 其實 Peter Finch (圖) 就是英國登山專家 George Finch 的生父, 後者曾和具有爭議的首登珠峰者 George Mallory 有過一段過節, (可參閱 Jeffrey Archer 小說 Paths of Glory), 後來更成為了化學科學家, 獲得跟諾貝爾獎相差無幾的 Hughes Medal, 比他父親更為傳奇.

電視節目的成敗往往不在乎內容的對錯豐儉, 而是迎合觀眾的口味與否, 並一律從收視率反映. 閣下如果有留意香港的相關消息, 不難發現香港採用收視點而非收視率, 收視點是一個貝葉斯邏輯, 針對可觀看電視並且4歲以上的人口, 以百分之一為一點, 所以一點大概是指六萬五千名觀眾了.

2010年8月22日 星期日

Day 172: 靈薄

說到 2010 年目前最具代表性的電影, 一定非潛行空間(Inception)莫屬, 導演兼編劇 Chistopher Nolan 的精彩佈局, 加上迪卡比奧, 渡邊謙,哥頓利域等一眾演員的精湛演技, 令觀眾無不動魄驚心. 故事中的細節摻入了很多哲學和物理的概念, 夢境的虛實活像兩者的共存和表裏. 不過原來路蘭所描繪夢境的深層 limbo 卻源自宗教的死後意識, 好奇的朋友或會對此作查考, Limbo 其實就是猶太教所謂的靈薄獄, 教徒相信是耶穌降生前猶太先知死後所處地方, 因為他們對彌賽亞存疑, 卻遵守舊約的律法, 所以認為這群先知罪不致下地獄, 靈性又不足以升天堂, 彌留在這個名為 limbo 的空間, 後來更有學說將這個空間 apply 在夭折嬰兒的靈魂上, 認為這些未受洗的嬰孩, 沒有進入天堂的資格, 但由於缺乏自我意識, 也不該被譴責和處罰, 同樣久長活於靈薄獄內. 靈薄獄的概念獨特偏激, 當然惹來很多宗教界和哲學界人士的爭論, 不過作為基督徒, 應該清楚自己的立場, 我們相信耶穌流寶血時, 人類的罪已被洗淨, 並賦予自由的意志, 所以人犯罪是自身問題, 胚胎中的嬰兒已經從原罪中獲釋, 所以靈薄空間的概念不應成立.

2010年8月21日 星期六

Day 171: 意大利粉樹

香港書展年年去, 食品展倒是第一次入場, 除了少了"靚模"的出現外, 展場依舊人頭湧湧, 擠迫得水洩不通, 呼吸和行動都十分困難, 加上食品只是在價格上吸引, 品種跟平日市場沒有明顯分別. 如果不是免費入場, 很難想像會再有下次.

這次食品展最大收獲是 J's Gourmet 的墨汁意粉, 售貨員聲稱連米芝蓮三星餐廳也採用, (應該是指四季酒店Caprice吧), 並罕有地有一公斤裝出售, 回家嘗試製作磨菇蜆肉墨汁意粉, 配以奶油蛋汁 (Carbonara), 入口非常煙韌, 唯美中不足之處是失去了意粉的預算, 多放了麵條, 變相少了醬汁, 下次有待改善. 無論如何墨汁意粉非常獨特, 的確是宴客之選.

關於意粉的趣聞, 不得不提意大利麵樹了, 話說在1957年英國廣播公司曾報導過瑞士有獨特的樹可生產意粉(圖), 在當時意粉還沒有風靡大英的年代, 竟有大量觀眾信以為真, 後來才揭發是BBC在愚人節時的大型惡作劇, 至今依然是節日佳話. 另外意粉的分類繁多, 例如長通粉是 Penne, 扁意粉是 Linguine, 闊條麵是 Lasagne 等, 相當容易混淆. 不少電視節目和網站有見及此, 均有相關的教學, 而我則強力推薦英文讀本 The geometry of pasta, 設計精美之餘, 內容也豐富清晰, 每種不同麵種皆有詳盡解說, 喜歡西式烹飪的朋友絕對值得收藏.

2010年8月20日 星期五

Day 170: 國境之北

不少朋友趁暑假旅行, 而台灣必定是港人熱點, 看到跑友陽明山馬拉松暨東岸 8 天 7 夜以及同事們南部之旅, 煞是羨慕. 他們不約而同都有安排墾丁作觀光景點, 看來這個國境之南的風景區經過海角七號的洗禮, 越來越吸引外地遊客.

其實這個國境之南是狹義的地理外號, 只是形容了台灣本島的最南端, 並不包括其他島嶼, 真正的國境最南應該是南沙群島中最大的島嶼太平島 (Itu Aba Island), 區域上屬於高雄市的旗津區而非屏東, 也有人說是南沙群島上的曾母暗沙 (James Shoal), 理論上比太平島還要南, 不過在主權問題上存有爭議, 臺灣單方面稱對其擁有主權, 實際上卻是印尼海軍勢力範圍. 至於國境之北, 同樣是以本島上北縣石門鄉的富貴角燈塔多為人熟識, 與最南的鵝鑾鼻燈塔相映成趣, 不過台灣真正的北界其實在東引島上, 分區上從屬馬祖的東引鄉, 地圖上看已經很接近福建, 島上的北固礁則為極北的地標, 設立了"國之北疆"石碑(圖). 東引鄉除了是旅遊景點外, 亦是台灣軍訓的據點之一.

2010年8月19日 星期四

Day 169: 龍尾

一提起大美督, 大家自然聯想到戶外活動, 例如一年有最少四五場長跑賽事在船灣水壩舉行, 最有代表性當然是年頭的美津濃半馬, 高手雲集甚具睇頭. 另外也有越野單車的賽事, 以及行山遠足的活動, 都在大美督附近一帶. 甚至在那邊燒烤野餐的年輕男女, 很多都選擇單車而非搭乘巴士作交通工具, 可見該區和運動的關係密不可分.

大美督的寫法有若干版本, 如果閣下認為原因跟麥理浩徑, 衛奕信徑等港督有關, 那就大錯特錯了. 大美督最原始的寫法實為大尾篤, 和八仙嶺的相對位置有莫大關係, 指那一帶位處八仙嶺山脈之尾端, 所以採用粵語的"尾篤"命名, 在當地的龍尾村也可以印證其意思. 後來因為美其名才改為大美督, 繼而成為官方地名, 可是地名的 Geographical implication 已經不復存在, 所以昔日的寫法依然不絕.

2010年8月18日 星期三

Day 168: 魔術貼

跟外國人交談, 最怕就是當討論到關於生活的細節, 原因是對小事物英譯的認知的缺乏, 尤其是當那些東西有了在地的口語綽號, 不能順從正常思維翻譯, 便要花費大量周章時間解釋.

好像今天所提及的魔術貼就是最佳的佐證, 魔術貼英文為 Velcro, 跟中文完全是兩碼子的意思, 故事來源自一名瑞士的工程師, 名為邁斯楚(George de Mestral), 偶然一次他在散步中發現了沾滿皮革的芒刺. 細察底下, 邁斯楚發現芒刺本身像一排勾子, 輕易勾住衣料或動物毛, 並且十分堅固. 於是他靈機一動, 花了八年時間研究出相類的實用裝置, 把尼龍織成兩排, 一邊是小勾, 另一邊則是小環孔, 就是現在我們用的魔術貼. 邁斯楚將此項發明命為 Velcro, 是法文 velours 和 crochet 的合成字(Portmanteau), 兩者都有勾織的意思. Velcro 問世之後, 經過 NASA 採用的變相廣告效應, 已經大量取代拉鍊, 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小助手.

2010年8月17日 星期二

Day 167: 狼音

弦樂之所以難控制, 是由於樂器本身沒有刻度, 需要憑經驗作出正確的按弦, 而其中一則笑話描述得很貼切, 形容提琴的按音跟閃電沒有分別: 永遠不會在相同的位置上落腳兩次. 雖然有點跨張, 不過也是事實一種, 只是聽不出其分別.

除了按音外, 弦樂的配件很影響發聲的質素, 或許你會認為我指的是琴馬(bridge), 提琴木, 琴線等部分, 這些要害固然是重點, 但琴上的細節也不能忽視, 例如架在琴馬上的弱音器, 只要存有震動的空間就會產生雜音, 就連裝飾的嵌線若在製作時稍有鬆動, 同樣會產生雜音. 除了雜音之外還會出現狼音 (wolf tone), 一般是指琴的面板, 背板和空氣箱內共震產生出來令人不快的聲音, 由於空氣箱(即共鳴箱)內擁有一個基本的震動頻率, 當面板和背板的震動頻率和這個頻率一致或接近, 就會相互對抗, 出現狼音, 所以製琴時會盡量避免. 不過琴弦和共鳴箱共震也有可能導致狼音, 解決辦法是利用狼音消滅器 (wolf eliminator, 圖) , 輕微改變琴弦的震動頻率, 從而遏止狼音的產生.

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

Day 166: 絲巾

男士打Tie方法有很多種(參 Day 89), 原來女士打絲巾也同樣複雜, 一條方形的絲巾, 做型千變萬化, 著名的打法有巴黎結, 西班牙結, 牧童結和鳳蝶結等, 而玫瑰結就是比較高層次的打法, 一般做法是先把絲巾45度放置兩角向內對折, 呈現匯豐銀行的形狀, 繼而對折的次數就決定了絲巾的粗幼, 最後的步驟是打結做型, 跟領帶的情況相若, 具體方法可以在網上和書本中查找. 不過本人覺得絲巾形態變化比領帶要多很多, 很多時候領帶不同的打法在視覺上只存有輕微落差, 所以曾蔭權也有他打領結(煲呔)的道理, 方法少, 唔使煩.

絲巾的高可塑性, 是由於質地輕薄, 易於摺疊, 這亦正是絲巾多用在魔術上的原因, 一條特長的絲巾容易收藏於股掌之中, 可以隨時出現, 而要讓絲巾消失, 魔術師也會利用膠指頭來存放, 最後套在手指上, 在舞台下的觀眾難以看到破綻. 另外絲巾還可以用作表演解結魔術, 也是透過托樸學原理, 製作出似是而非的假結索後, 在觀眾面前慢慢解開.

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

Day 165: 粿條

聽到炒貴刁, 大家不免對其辛香味道垂涎, 名字上聽起來雖然很有貴氣, 不少人誤以為是昔日皇室食物, 其實剛好相反, 炒貴刁是一種很平民化的菜式, 只不過貴刁為台語的粿條(粿條是潮州的米製品, 呈扁條狀)的同音字, 才會產生錯覺.

貴刁原本是潮州食物, 炒貴刁也是潮州傳統小食, 可是在香港, 除了潮州打冷外, 在東南亞食肆也不乏此菜式, 例如馬拉炒貴刁, 檳城貴刁等, 原因是在早期潮州人移居馬來西亞時把這種小食也一同到會, 並加以改良及發揚光大, 可說是變成了檳城道地食品之一, 做法也非常簡單, 先起油鑊爆香料頭, 即蒜茸, 椒絲等, 然後再炒熟粿條和芽菜, 炒至半熟以後就可以加入不同醬料, 主要是生抽, 老抽, 辣椒醬, 而配菜則通常用蝦仁, 叉燒, 韭菜, 雞蛋等, 豐儉由人, 收火前可加入沙嗲醬再作翻炒, 而馬拉式的當然會加入椰汁鮮奶之類, 增加香味.

2010年8月14日 星期六

Day 164: 淺談摺紙

摺紙一般是小朋友興趣, 很多人都會這樣想, 如果到長大以後仍愛摺紙, 尤其是對男性而言, 那大概給人很"電車"或"娘娘腔"的印象, 其實這個想法有點偏頗, 隨便地跟從教學書上摺紙當然比較膚淺, 不過當技術達到某一水平, 凡涉及創作, 就成為了一項訓練思考和手藝的活動, 在看到實物的同時利用平面的紙張製作出立體的形狀, 基本上是一個 2D 到 3D 的 mapping, 缺乏一點數學頭腦也難以做到.

所以摺紙在數學上是有獨立的分類, 可以是幾何學也可以是拓樸學, 例如著名的雙色理論: 一張紙怎樣摺疊攤開後如沿著摺痕區域著色, 只需兩種顏色就可以分隔 (圖); 或者是哈格(Haga)理論, 關於怎樣利用方紙摺疊來建構不同的長度比例問題, 都顯示出摺紙一點也不兒戲, 而且還有實際用途.

另外也想提到摺紙上一門獨特的技倆, 方便大家提升製成品的像真性. 這個稱為濕摺(wet folding)的技巧, 適合用以減低摺痕痕跡, 做出圓滑的效果, 方法是先把紙張弄濕, 摺起以後自然風乾, 效果明顯比較堅固持久, 尤其是在製作動物模型時最為恰當.

2010年8月13日 星期五

Day 163: 鐵路站

身為香港人, 覺得最自豪就是擁有一套十分完善的鐵路系統, 而且越更發達越趨方便. 不過印象最深刻還是停留在小學三色線地鐵年代, 尤其是在電視上經常看到校際常識問答比賽問及關於地鐵站的數目, 主持人毛孟靜還沒有把題目說完, 總有隊伍提早按燈並說出正確的答案-38個. 到現在經歷了兩鐵合併, 又加入馬鐵, 西鐵, 機鐵等不同的系統, 鐵路站數已經達七八十個, 而且還有很多發展中項目, 相信說得出鐵路站數的人少之又少.

鐵路站這個公共空間, 在設計上充滿了生活智慧. 暫且撇開新發展的車站, 回到昔日地鐵紅藍綠三線年代, 月台經已可以從外牆的設計劃分類別, 九龍一帶和小數港島(金鐘, 中環)的舊月台外牆一般採用紙皮石, 這些都是在修正早期系統時候興建的地鐵站, 而 1982 年後才發展的港島線, 外牆卻採用彎曲的焗漆板, 大家一定會立刻聯想到板上的書法字, 字體獨一無二, 由本地建築師及書法家區傑棠所寫, 其實這些書法並不是偶然"過手癮"使用的, 而是由於月台隧道開闢時太窄, 只是一個6米的圓形管道, 保護牆壁的鋼板亦需配合彎曲, 在視覺上卻有點岌岌可危之感, 因此地鐵就以書法當作藝術品來紓緩這種無形壓力, 並沿用至今, 不知不覺已有五分一世紀, 這亦解釋了焗漆板的彎曲, 非從藝術出發, 而是空間所限.

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

Day 162: 水渠

在街上看到渠蓋, 可能已經習以為常地當作地板的一部分, 甚少留意其大小和型態上的不同, 小型的渠蓋一般是通往氣渠, 而大部分大渠蓋則是通往排水渠, 而水渠又有圓蓋和方蓋之分, 分別在於圓蓋水渠用來排雨水, 方蓋則是污水渠, 簡稱圓清方臭, 所以下次"有幸"看到工人從方蓋渠口爬出來應該學會三舍退避, 以免沾上惡臭. 而排水程序兩者也有很大差別, 雨水渠把雨水直接流進大海, 污水卻先經過污水渠集合去污水處理廠, 進行過初步淨化後, 才再經由大渠排出去公海水域, 這亦正正是香港淨化海港計劃的核心步驟之一.

2010年8月11日 星期三

Day 161: 水煮魚

上週末去了深圳, 一如以往買衣服, 看書和瘋狂掃美食. 其中位於華強附近的巴蜀風四川餐廳為我們到訪的熱點, 已經一連三次在那邊午飯, 是次最感人的食物非水煮魚莫屬了, 魚身相當香滑且爽口彈牙, 辣味透過美蕾觸動著每個神經末梢, 雖然身處在炎炎夏日吃得汗流浹背, 也覺得十分值得.

水煮魚的做法有多種, 只要在網上任意搜尋就能看到多個自稱道地, 正宗, 傳統的食譜, 其實也沒有錯, 由於水煮魚本來從水煮肉片衍生出來, 限制很少, 魚可選草魚, 黑魚, 江團等, 辣椒也沒有規定放哪幾種, 反正夠粗獷就可以了. 因為水煮本來就是川菜裡的渝(重慶)派, 和蓉(成都)派食物剛好對立. 這裡的對比不是指辣度而言, 卻是指 presentation 的方式, 蓉派講求做法精緻, 用料準確, 例如麻婆豆腐, 螞蟻上樹, 清蒸江團魚等, 份量相當講究, 香港吃到的當然未及正宗, 而俗稱江湖菜的重慶派則像藝術, 大膽假設, 份量講求感覺, 所以一般吃到的口水雞, 麻辣火鍋等重口味食品皆屬於渝派.

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Day 160: 彎月

前幾天談月光餅, 令我想到一個關於月光的物理問題. 在晚上, 人類總對天空有種莫名其妙的依戀, 是幻想空間的延伸, 月亮和星宿就像一些現實與永恆的交匯天體, 讓思想投射有著陸的可能, 似有若無, 找得到, 卻捉不緊. 月亮最美的一刻, 莫過於是在月相的上弦前和下弦後, 即娥眉和虧眉兩種彎月, 看起來總像是一個蓋上了神秘面紗的臉頰, 只透露一點光芒, 既陌生又熟識.

要把彎月畫出來, 一般人的概念是把兩個圓形不均等地疊起, 把重疊部分刪除, 就能做出一個彎月形狀. 當然從藝術上看並不是問題, 不過現實中, 彎月並不由兩個圓形的弧組成, 而是內弧為橢圓形的半邊弧. 原因是當光線打在月亮上, 受光部分是球體的一部分, 所以從太陽那邊或從月亮陰暗邊看過去是一個圓形, 而身在地球的我們卻是在斜角觀看, 所以應該是橢圓形, 並且是其中一邊的弧線, 如圖所示.

2010年8月9日 星期一

Day 159: 泥火山

說起火山, 大部分人都懂得把火山分為死火山, 活火山, 睡火山類別, (睡火山是活火山的一種, 只不過是在一段時間內沒有噴出岩漿.) 卻比較少人知道一種稱泥火山的獨特類火山天然地景, 這種火山只有泥漿, 並沒有高溫的岩漿, 是當天然氣從地殼裂縫中噴出時把地下液體一併帶到地面堆積而成, 呈現一個個灰灰黃黃的小山丘, 且仍會噴出氣體,一般都是甲烷(Methane, CH4), 二氧化碳和氮氣.

泥火山雖然並不從屬火山, 卻比火山更具欣賞價值, 在新的世界天然七大奇蹟投票選舉中, (www.new7wonders.com), 位於亞塞拜疆的大型泥火山竟名列前茅, 比奇山異水大漠還具競爭力, 不過大家若想親身感受一下, 也不必走這麼遠的路, 鄰近的台灣就有多達十七個泥火山組, 最有名的應該是位於高雄燕巢鄉和屏東萬丹鄉內, 依然不時看到火山活動, 建議可安排作南部深度遊的景點之一.

新七大奇蹟的其他熱門(28強)也包括了德國黑森林, 馬爾代夫, 大堡礁, 玉山, 艾爾斯岩等.

2010年8月8日 星期日

Day 158: 人工降雨

遊黃山時遇上下雨天, 濃霧底下不免有點失望, 不過已經比想像中理想, 只是照片有點像仙境說. 好友吳靜告知原來當日省領導到訪, 聞說地區政府施行人工提前降雨, 好讓領導在良好天氣底下遊覽觀賞. 後來我們在北海賓館附近把消息告知了沿途碰上的哥倫比亞旅客, 他們表現得相當訝異, 顯然對這個物理應用未有所聞. 其實人做降雨在大陸頗為普遍, 做法是把雲中的小水滴變大, 因過重降下而成為雨水. 一般是透過撒種鹽水加以催化, 利用高射砲把鹽水射至目標雲端, 或在嚴重情況下利用飛機直接下撒, 而過冷的地區則需以乾冰代替鹽水. 其實除了在中國這個文明地方能夠這樣應用來慰藉偉大的領導外, 人工降雨還會使用在天災之中, 例如在美國會用來減輕年度降冰雹量, 對抗旱災, 也有撲滅火災的功效.

2010年8月7日 星期六

Day 157: 月光餅

中秋快到, 月餅自然成了節日寵兒, 不過大家應適量進食, 以免影響健康. 原來除了月餅外, 還有一種叫月光餅的食物, 雖然兩者關係密切, 卻千萬不要把兩者混淆. 月光餅即番薯餅或芋頭餅, 由於昔日物質短缺, 貧窮人家買不起昂貴的正式月餅, 一如電影歲月神偷中所描述供月餅盒是何其奢侈, 他們便以番薯芋頭等廉價貨代替棗泥豆沙作主要餅餡, 並稱之為月光餅. 製作過程也相對簡單, 先把番薯蒸熟顏碎弄成番薯泥, 再加入糯米以增加密度, 中間加入砂糖增加味覺, 然後搓成球狀再壓扁成圓餅, 用麵粉製餅皮裹著餡料, 外層可再放芝麻, 最後放在爐裡烘烤, 就成了可口的月光餅. 只可惜月光餅在香港市場經已式微, 新一代的小孩對此可能一無所知, 反而慢慢地變成了台灣的特色小食.

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

Day 156: 三葉結

四葉草就聽得多, 三葉結 (trefoil knot) 就可能未有所聞, 三葉結是一種數學拓樸上的紐結, 拓樸學 (topology) 相當複雜, 也算是數學上的神級領域, 當然不在此細探, 不過最起碼可以知道三葉結是一個不能解開的紐結系統. 三葉結的形態有時會用在標誌設計上, 例如昔日亞視的台徽就不折不扣地是一個三葉結 (圖).

在現實生活中要製作出實物並不困難, 卻先要帶出另一個拓樸空間, 就是莫比烏斯帶 (Möbius band) 了, 莫比烏斯帶製作方法是把一張紙帶兩端先旋轉半圈再粘上, 所以其實只有一面, (紙帶正面的盡頭駁上反面). 當沿著紙帶中間切開, 非但不會得到兩個帶子, 卻形成一個紙帶兩倍長度的環, 印象中在小學教育電視節目主持曾介紹過這個"魔術". 三葉結的製作跟此戲法相類, 不過紙帶兩端粘上前要旋轉半圈三次, 沿中線剪斷即可.

突然提出關於拓樸的物件並非無因, 電影 Inception 裏在轉換現實與夢境的同時, 很可能就是 Möbius band 的概念.

2010年8月5日 星期四

Day 155: 南北行

上環一帶有大量海味店舖, 尤其是在文咸東街和文咸西街一帶, 成為了該區的特式. 文咸其實和般咸一樣都是指香港的第三任總督 Bonham, 只是譯法上的差異. 一般我們稱那些海味店舖為南北行, 並往往把兩者劃上等號,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正確的理解應該是: 海味店是南北行的子分類 (subset). 這先要說南北行的由來, 南北並不是指貨源的廣闊, 而是運送貨品的向性. 由於香港在開埠後成了中國南部和北部的中轉站, 凡從事這類物流業務的商行便被稱為南北行. 上環具有沿海的地利位置, 文咸東西街便成了南北行的代指. 只不過是大部分的南北行都以海味食品或藥材作為進出口, 所以才令市民有一種錯覺. 大家倒可以參考一下南北行公所組織 (http://www.nampakhongassn.com/main.php) 的會員名單, 就明白當中涵蓋層面的廣泛.

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Day 154: 桃駁李

香港人喜歡吃桃駁李, 卻存有不少的誤解, 其實桃駁李的命名本來就是一種謬誤, 以為是桃樹和李樹接枝而種植出的合成果子. 原因是桃駁李的表面質地跟李子(Plum)沒差, 味道卻與桃子(Peach)相似, 而且桃李同屬梅屬(Prunus), 雜交可能性甚高. 後來經研究顯示, 才得知桃駁李是桃種的一個變種, 與桃子只相差一條退化基因, 但桃駁李名稱已廣泛流傳, 成了約定俗成, 也繼續 mislead 著普羅大眾. 另外也有人把桃駁李寫成桃駁梨, 更加是雙重錯誤, 雖然桃李和梨同屬薔薇科, 不過前兩者為梅屬, 後者為梨屬, 有較大分別. 所以要以正視聽和概念, 一律改叫為油桃才可免去混淆.

2010年8月3日 星期二

Day 153: 布幣

當你努力提款, 準備瘋狂消費的同時, 有沒有留意一下銀行的小標誌? 對於恆生銀行的 logo大家可能並不感到陌生, 不過又好像說不出是甚麼東西, 充其量只知道是古代的貨幣. 其實這種貨幣稱為布幣(圖), 屬於中國古代貨幣的第二階段, 是繼貝幣以後發展出的一種新錢幣, 在春秋戰國時代開始出現, 別以為跟布疋有關, 實際是在古代農具上, 有一種稱為"鎛"類似鍬鏟的青銅工具, 布幣出現以前, 人們拿這種挖土工具以易物, 但礙於物件外型不便交易, 周景王便把這種農具鑄成象徵性的同形貨幣, 不久成為了公認的交換媒介, 由於鎛和布聲音近似, 所以稱為布幣. 這些獨特的銅幣做型上也很講究, 跟原本農具一樣, 劃分了不同部位, 例如中間的直線為中脊, 旁邊稱為郭, 另外也有首, 肩, 背, 足, 襠等部份, 肩足也有不同變化, 有平肩, 斜肩, 尖足, 孤足等, 代表了不同的價值. 布幣上的圖案則是古代文字, 大多是甲骨文, 內容豐富, 難以考究其實際意義, 而恆生銀行上的圖案, 本人已花大量精力查考, 也沒有找到任何相類的古字, 相信是設計 logo 的同時, 把恆生二字加以象形所得.

2010年8月2日 星期一

Day 152: 網路電影資料庫

品味這種虛無飄渺的東西, 每人都有不同的態度, 有人比較喜歡非主流, 有人隨緣隨意選擇, 而我則喜歡順隨得獎的事物, 邏輯是由於每一方面的知識也想涉獵, 時間所限, 口碑對我來說比較重要, 例如在閱讀上外文書一般是諾貝爾文學獎, 布克獎(Man Booker Prize), 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及國家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得主, 中文書則是文學雙年獎, 當代長篇小說年度最佳獎, 紅樓夢獎等, 待有空餘時間或朋友特別推薦下才會接觸其他作品. 至於電影, 自然是奧斯卡, 金球, 金馬, 柏林, 威尼斯, 康城, 辛丹斯不同參選或得獎電影. 除此之外, 也會參考網站網路電影資料庫(www.imdb.com), 雖然很多人說結果缺乏客觀, 但也不失為一個大約的準繩, 使用該網站的客戶也日益增長. 當中最佳250部影片的名單可說是我最常訪問的頁面, 也應該在八月底完成整個名單, 小心眼的朋友或會發現榜上電影的分數與電影頁面分數的出入, 這是IMDb為避免惡意評分調整計算的做法, 算式是先篩去不常訪用戶, 再把投票得分和全站平均得分以經常投票數及自定的基本票數比例相加, 所以票數越多越反映真正得分, 根據經驗所得, 這個"金榜"雖然未見十分中肯, 卻有很高的敏感性, 即大部份賞心的電影打出高分數, 具有很少的假陰性 (false negative) 評級.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Day 151: 天梯

香港行山愛好者一聽到天梯, 自然會想到西貢嶂上的千多級樓梯, 雖然級數數字驚人, 路段卻只屬一般難度, 事關級與級之間距離短, 每級高度亦不大, 肯花一點時間和恆心, 完成並不會太辛苦. 相反雞公山和鳳凰山, 梯段較嶂上來得短, 卻由於層級的高度參差, 不少達半身高度, 步行起來相當吃力. 而關於樓梯的紀錄, 因為數法有爭議, 並未有正式的世界之最, 不過以我所知道廣東增城白水寨興建的"天南第一梯", 一共上朔9999級, 也應該是代表之一.

除了遠足外, 天梯也是食物的借代名詞, 指的就是豬喉頭(圖), 準確一點是豬上顎的軟骨, 屬於下欄的食材, 一般在菜場無法購買, 唯有找相屬的肉販預留, 或到特定的餐館點吃. 天梯質感爽口卻不帶味道, 所以醬料和做法最為重要, 基本上以爆炒方式製作必無閃失, 加入辣椒或蠔油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