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Day 211: 炫技下集

撥弦(Pizzicato, pizz)的效果, 可以讓提琴發出顆粒狀的聲響, 與一般拉奏的音效有很大的差別, 左手撥弦和快速撥弦算是高技巧的作品, 前者可參考柏格尼尼 (Paganini), 薩拉沙蒂 (Sarasate) 和恩斯特 (Ernst) 一類小提琴作品, 後者則可以聽拉卡托斯 Lakatos 的吉卜賽小提琴專輯. 不過今天想談論的並不是撥弦的難度, 而是製造出不同效果的方式, 其中一種稱為 Buzz Pizz (圖), 在撥弄的弦旁平衡地放上手指, 利用指甲和弦線的震動發出嗡嗡的聲響, 但不要把 Buzz Pizz 和指甲撥弦 (Nail Pizz) 混淆, 指甲撥弦只是利用指甲替代指墊部分來撥弦, 製造一種更金屬和電子的效果, 巴托克 (Bartok) 的音樂裡就常見這種獨特技巧, 另外他也發明了一種 Snap Pizz 的超技, 不以橫向撥弦, 而是縱向地把弦線拉起, 擊打在指板上, 使原來的音符上追加了一道敲擊聲效, 不但表達了作曲家的創意, 同時顯出他們的膽識.

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Day 210: 炫技上集

弦樂之所以吸引, 是因為發聲的種類繁多, 有撥弦, 震音等不同變化, 相比起管樂或鋼琴的聲音光譜有更豐富的色彩, 甚至比大家想像的更多, 即使閣下是玩家, 也未必對所有特殊技巧都熟悉. 在現代音樂最常使用的技巧可算是在琴身上拉奏, 提琴的木板本來就是天然的發聲工具, 拉在不同的位置上可產生不同的效果, 例如將弓毛磨擦於系弦板上會產生低沉的聲響, 於琴馬旁則加有一些刺耳的聲效, 另外要再加強這種刺耳感覺, 也有作曲家要求表演者在弦線上行弓時比一般情況用力, 就像汽車駕駛時強行踩 brake 一樣, 摩擦出這種稱為 scratch tone 的聲效. 如果需要超高音的話, 除了利用人工泛音外, 拉奏琴馬後方的弦線為可行的特殊技. 事實上除了提琴琴身可以做出聲音的變化, 弓一樣有它的特殊聲效, 將弓的方向轉置, 利用弓木代替弓毛拉奏, 會產生柔弱的嘴嚼聲音, 俗稱 Chewing (圖), 還有利用弓尾調節弓毛鬆緊的螺絲放在弦上進行滑音, 製造金屬效果, 相當特別. 至於撥弦, 也有專門的特殊技, 篇幅有限, 留待下回分解.

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

Day 209: 背跑

運動項目無奇不有, 這幾天才知道有逆向跑步(retrorunning)這個活動. 不要以為是早上晨運客的逆向緩步走, 而是有一定步速的運動. 這個做法本來是一些職業跑手在訓練時加插的 program, 開始時並不流行 (雖然現在也不見得普及), 後來才一步一步地發揚光大, 先由物理治療師格雷 (Gary Gray) 用來幫助病人傷後康復, 並取得重要成果, 估計步速可能真的大概是走路的速度. 接著貝特斯教授 (Barry Bates) 和史提芬信醫生 (Robert Stevenson) 經過逆向跑步的實踐, 書寫了有關的益處和感受, 開始受到大眾關注, 加上後來越來越多科學研究的支持, 不同界別的運動員相繼加插作為 cross training 的項目, 到今時今日在國外也不定時有逆向跑步的比賽. 平日只要細心留意, 也不難發現一些運動鞋的 model 就標榜專為逆向跑而設, 例如 Nike 的 retro running 系列.

關於逆向跑步的好處, 大家可能會立刻想到有助平衡力, 其實除此以外, 逆向跑的動作可以強化平日不常使用的肌肉, 並因此達到不同的果效, 例如增加膝蓋的穩定性, 減少足踝扭傷, 舒緩頸部不適, 改善寒背狀況等. 亦正因為肌肉不常使用, 體力消耗較一般跑步為多, 原來更有助減肥.

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Day 208: WD-40

WD-40 的多用途性, 相信無須在此解說, 尤其是作為現代的都市男性, 在家居方面一定會有所使用. 不過知道 WD-40 原本的用途和來源的人應該不多, 也可說是滿有趣的歷史, 本來為航空工程所用, 發明者為化學工程師拉森 (Norm Larsen), 他在 1953 年為航天軍事製造商 Convair 研製一種防鏽的隔水劑, 用於火箭的外殼上. 這項工程並不順遂, 遭到多次失敗的滋味, 但拉森屢敗屢戰的精神, 最終在第 40 次的嘗試取得成功, 而隔水劑英文是 water displacement, 所以 WD-40 就是 Water Displacement, 40th Attempt 的縮寫, 當然後來再作改良, 現今使用的配方已和昔日有所分別, 不過名字依舊, 而除了防鏽外, WD-40 也普及地被用作為潤滑劑, 溶解劑, 除膠劑, 清潔劑等等.

2010年9月26日 星期日

Day 207: 麵撈

西餐推芡的特式, 做法各說紛紜, 有人說是牛油, 有人認為是麵粉, 其實兩者都不正確, 真正餐廳廚師是用油麵醬, 亦即麵撈 (roux) 或乳酪面粉糊, 集兩家之大成, 做法是開鑊把牛油溶化, 再放入麵粉於油中炒作, 加上攪拌, 就成了麵撈芡, 西餐使用芡的菜式少, 最大用途還是落在西湯湯羹上, 麵撈在冷卻時不會凝結成粒狀, 依然保持香嫩, 相反用生粉作湯芡就難免有此煩惱. 大家可以比較一下韭黃羹和磨菇湯的分別, 不過香港很多中餐廳, 為了使食物更為可口, 也會利用生油開製的麵撈, 尤其在燴飯中, 加入適量的麵撈推芡, 令其醬汁比生粉鷹粟粉更進一步地稠濃, 也比家庭式製作的香滑.

2010年9月25日 星期六

Day 206: X籃球

身邊不乏籃球愛好者, 回想自己也曾是一份子, 中學暑假時每天不到球場一趟便渾身不舒爽, 又瘋狂地在等待 NBA 球季的來臨, 可能那些就是年輕的力量, 現在明顯感到沒有了從前的熱血. 不過就算閣下仍然熱愛籃球, 也未必聽過極限籃球這個變種運動, 其實自己也是最近才得悉, 其獨特之處值得分享.

極限籃球的英文並不如我所寫的 X 籃球, 而叫作 slamball, 顧名思義就知道此項運動著重灌籃, 的而且確, 極限籃球的場地和一般場地的分別在於其三分線內設有彈簧墊 (x4, 圖), 讓每個球員都有灌籃的可能, 除此之外, 場地上也多了保護的透明圍牆, 以及彈簧墊中間的保護墊. 至於賽例上當然也和普通籃球存有巨大差異, 不能盡錄, 重點是四打四的比賽, 灌籃算三分, 大部份的碰撞皆合法, 所以是充滿對抗性的比賽, 時間自然不能過長, 每節只有 5 分鐘, 其他規則可以參看極限籃球的官方網站 http://www.slamball.net/. Slamball 亦有相關職業聯賽, 不過受歡迎程度當然不可同日而語了, 實際點還是上 youtube 找找看.

2010年9月24日 星期五

Day 205: 七正負二

認知心理學上, 七正負二 (7 +/- 2) 是非常有名的理論, 跟人類的進步有著間接的關係, 特別是對於在學的, 因為七正負二是一個針對短時記憶的真實反映, 由當代美國認知心理學家佐治米勒(George Armitage Miller)所提出, 本來為一篇學術論文, 發表於 1956 年的心理學評論 (The Psychological Review) 中.

這位國家科學獎得主兼多間名牌大學教授認為, 人的記憶廣度是有限的, 因此對短時記憶能力進行了定量研究, 並統計上有效地證明年輕人的記憶大約為7個單位, 並稱為一組塊, 後來再 fine tune 了理論, 進一步證明記憶廣度與組塊的類別有著密切的關係, 例如數字7個為一組塊,字母6個,單詞5個等, 很合理地說明越覆雜的東西組塊廣度越少, 也隨著年齡有所升跌, 所以才產生了 7 +/- 2 這個普遍值域. 現實生活中, 能力的高低或取決於這些短時記憶的廣度, 而很多心靈魔術, 也利用到這個生物性質, 例如英國著名魔術師戴倫布朗 (Derren Brown, 圖) 的把戲, 他更把當中理論和方法結集成書, 大家有興趣的話不妨一讀他的 Tricks of Mind.

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Day 204: 旗面設計

繼上次談及關於旗幟的用法後, 轉而談談旗幟的設計款式, 雖然不同國旗用色五花八門, 圖案也層出不窮, 但旗幟的分區有普遍的樣式, 除一些小數特殊例子, 造型上可劃分為十多種不同的大款, 且有相關的術語, 頗為有趣. 直線分割的旗幟稱為 Pales, 橫線分割的稱為 Fesses, 有些有外框 Boarders 如斯里蘭卡, 而像台灣, 緬甸, 湯加一類是左上角分割, 則稱為Canton, 左三角分割的為 Chevron, 至於十字也有多種分類, 最常見的當然是挪威芬蘭冰島的左右不對稱十字, 為 Scandinavian cross, 亦有像多明尼加的 Symmetric cross, 瑞士國旗的 Greek cross, 牙買加蘇格蘭一類的 Saltire等, 還有一類國旗採用了多種元素混合, 令世界旗幟的光譜更錦上添花, 也帶有更多政治色彩, 英國國旗就是切實的例子, 熟悉的米字旗就是英格蘭, 蘇格蘭, 和愛爾蘭的合併圖案, 俗稱 The Union Jack, (威爾斯則由於因愛德華一世征服時認為從屬英格蘭, 因此並沒有出現在英國國旗上), 而英國昔日的殖民地旗幟就加入了大英國旗的 Canton 設計, 如斐濟(圖).

2010年9月22日 星期三

Day 203: 空包彈

電影內的開槍鏡頭如此逼真, 當中涉及了空包彈的應用, 觀眾或會以為空包彈即假子彈, 其實完全是兩碼子的事, 假子彈叫 dummy (3), 一般彈殼內填充了惰性物質 (inert), 以致子彈被槍機的撞針撞過時不會產生化學反應例如火光, 也沒有噪音從槍口的制動器發出, 相當安全, 適合演練和學習維修之用. 而空包彈叫 blank (4), 是沒有彈頭的子彈, 用作電影拍攝, 當然有相似的槍聲, 這種槍聲在近距離可以導致耳鳴, 也有逼真的火光. 的而且確, 空包彈一點也不安全, 可以說比真槍更危險, 原因是一般人對此的警惕性實在太低, 誤以為沒有彈頭, 就不具殺傷力, 實際上彈殼內的火藥必須蓋著以防流失, 製造空包彈時遂利用厚紙片或塑膠製的火藥蓋代替彈頭, 因此在短距離範圍紙片仍具超強穿透力, 火藥也可以造成嚴重燙傷, 過往就曾有不少演員和無知大眾命喪空包彈下的案例. 除了電影製作外, 空包彈常用在軍事演習中, 有時候亦作建築用途.

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Day 202: 齒度

直到前幾天翻看侯孝賢舊電影童年往事, 才記得集郵曾是上一代小孩的普及興趣, 現今已為其他電子產品及高科技所替代. 關於郵票, 最大的特色當然是票面的圖案, 其次就是郵票的邊界, 由一排齒孔組成, 不同的郵票齒孔形狀和數量都有分別, 有見及此, 早於1866年法國科學家勒格拉提出的齒孔度數 (齒度) 就統一了齒孔的計算方法, 因為郵票撕下來後就很難衡量度齒孔的原貌, 有礙計算齒孔的直徑, 所以齒孔度數是指20毫米內齒孔的數量, 一般簡稱 P (perforation), 這個量度方法更有工具的配合, 量齒尺上有了不同 p 值的齒孔邊, 只要配對好郵票立刻可以知道該郵票齒度. 除了疏密外, 齒孔還有形狀之分, 例如點線形, 方形以及常見的圓形等, 而效果上又分有光齒, 毛齒, 盲齒和漏齒. 光齒是指郵票齒孔中的紙屑完全脫落, 毛齒則相反; 盲齒再差一點, 指在郵票打孔後只有印痕, 齒孔紙屑根本沒有脫落, 最後漏齒故名思義指郵票在應該打孔而漏打齒孔.

2010年9月20日 星期一

Day 201: 字軌下集

字軌除了作為鈔票上的語言, 也同為香港交通界的普及術語, 是編更車次的代指, 一般常見於小巴, 巴士, 電車等. 不同交通工具用法相異, 例如小巴字軌指的是該線路的車牌號碼, 電車和巴士的字軌則是更次的編號, 電車的字軌牌會放在車前, 通常由英文和羅馬數字組成, 英文字為車的類別, 分別是A, B, C, Ex, K, N, Sx, W, 代表了電車的行駛路線, 例如 W 為上環至堅尼地城的電車, A字軌則是從筲箕灣至上環的電車等, 而後面的數字是班次代號, 以行走筲箕灣至跑馬地的B字軌為例, B1 至 B11屬早更車, B12 至 B22 就是夜更, 每個字軌更有固定的開車和收車(交車)的車廠, 所以是一套很完整的系統. 大巴跟電車差不多, 不過由於巴士公司有異, 字軌制度也有分別, 九巴巴士最多, 以數目字來編更, 另外也有客串的司機, 俗稱賣血, 字軌就加上了英文字母, 例如R字軌是退休司機客串班次, D字軌是廠務司機客串等. 作為香港公共交通使用者, 實在有責任了解一下當中的運作, 但切記是要略懂, 不要過份沉迷研究, 否則成了電車男, 泥足深陷.

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Day 200: 字軌上集

香港流通紙幣的編號, 術語上稱作字軌, 從AA開始編起, 例如現今十元"膠蟹" (塑膠十元鈔票) 的字軌已編至 LM, 小心眼的朋友可能會問為甚麼鈔票有字軌而硬幣沒有, 箇中原因涉及了一點經濟小常識, 一般在一個經濟體系中, 鈔票是要有足夠的儲備 support 才可以發行, 而香港的經濟體系與外匯掛勾, 因此鈔票也需使用外匯儲備來支持它的幣值, 否則假若發行量太多, 外匯儲備不足會令貨幣貶值. 使用字軌去控制鈔票的發行量是最明智的辦法. 相反, 硬幣的發行是方便市民作找贖用途, 因而稱作輔幣, 不為國際承認, 所以一來不不能作貨幣兌換, 二來無需由外匯儲備支持, 發行量自然也不受限制.

2010年9月18日 星期六

Day 199: 港式奶茶

很多人對港式奶茶上癮(我是最大的受害者), 而且很疑惑當中做法, 適逢有教會朋友曾為業飲食界人仕, 以及工聯會又有相關一日課程, 聽取了兩家意見之下發覺大同小異, 不過這裡涉及商業機密, 不能把所有相關資訊寫下, 如果想知道的朋友可以親自問我.

可以透露的是, 茶餐廳上販賣的奶茶, 所用的茶葉是混出來的, 原因很簡單, 一種茶可能香而不滑, 一種滑而不濃, 多種茶的混合可以集各家之大成, 保持香滑濃的平衡, 還有些做法會調色, 一般採用的茶葉是四號, 錦標, 福將, Lipton 等, 份量真的不便公開, 對撞次數大概 2-6 次, 茶味才會適中, 最後沖茶時必須先落奶, 後落茶, 讓茶駕馭奶的味道, 凍奶茶則相反, 由於在低溫情況下, 兩者不會產化學反應, 任何次序皆可, 但以賣相來說, 後加奶的外觀漂亮, 也有撲鼻的奶香, 因此茶餐廳都有這種沖茶的標準.

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

Day 198: 彩虹

搬到鑽石山不知不覺有兩年半的時光, 想當初離開深水埔時有多不捨, 轉眼間已經完全地適應了東九龍的生活模式, 也對附近社區了解越來越深入. 發覺不少人誤會彩虹和牛池灣區的地理位置, 以為兩個是相鄰的區域, 事實上卻是同一定義. 牛池灣是舊名, 昔日真的是海灣, 因為該地的古村村內有一隻臥牛形的水池而命名, 當然發展填海以後海灣就相應消失, 彩虹則是由於區內彩虹邨的發展而變得普及. 所以個人比較喜歡牛池灣, 始終代表了該區消逝了的歷史.

除了香港有彩虹邨, 原來台灣也有著名的彩虹眷村, 這條位於台中市南屯的干城六村, 由老榮民黃永阜在房舍牆壁作畫, 形成宛如彩虹般美麗的童話世界(圖), 大家都以"彩虹眷村"為名. 可是文山區春安自辦重劃案中眷村被納入其中, 要面臨拆除的危機, 市民紛紛反對, 並透過網路發起搶救行動保留眷村, 他們的努力換來成果, 在重劃當中變作公園範圍, 非但不用清拆之餘, 還吸引更多遊客到訪.

2010年9月16日 星期四

Day 197: 麥高芬

最近香港又重新放映希治閣的名片, 其實自己也看得七七八八, 以驚慄成名的希導, 精彩之處往往不在於故事的內容, 而是拍攝的技巧和表達的手法.

其中一種常用的技巧是加入了麥高芬 (MacGuffin) 的元素, 這個名詞迷惑了不少電影迷. 其實是指一些本來看似很重要, 但其實並不然的東西, 用作增加故事開始時的張力, 以我最喜愛的西北偏北為例, 政府的機密就是一個麥高芬, 開始時讓觀眾以為是電影的重點, 後期漸漸發現焦點已不在那裡. 自從希治閣年代打後, 很多編劇導演都相繼學習使用麥高芬, 可說是一個先鋒性的電影理論.

至於為什麼叫麥高芬呢? 也是希治閣胡亂 define 的, 他用麥高芬的名詞說了一個例子, 指出一位旅客想請另一位旅客別多管閒事的方法, 對話大概如下, 大家可以領會麥高芬的意思:

"先生,請問在你頭上行李架上奇怪的包包是什麼東西?"
"這個麼, 就是一個麥高芬"
"是用來作甚麼用途的呢?"
"是為了設陷阱補抓一些蘇格蘭山上的獅子"
"但是蘇格蘭山區哪有獅子?!"
"噢, 那就沒有麥高芬了."

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

Day 196: 貨櫃

如果你是住在葵涌荔景等地, 又或者是新界大西北共榮圈的成員, 在長途巴士或家中的窗櫺一定不時看到貨櫃碼頭雄偉的貨櫃堆, 不過知道這些貨櫃分類的朋友可能少之又少. 我個人卻認為, 作為國際城市的一份子, 也應該對這些物流常識有一點點認知, 首先是貨櫃的單位, 例如在我 HA workforce 的工作上, 人手有全職兼職之分, 所以要將兼職化做全職單位(full time equivalent)才算公平的比較, 貨櫃也一樣, 由於要計算船隻的運載量, 貨櫃有不同的大小, 因此一般採用的單位為20呎標準貨櫃(圖), 簡稱一個 TEU (Twenty-feet Equivalent Units), 不過這樣的單位系統也未達到最公平的計算, 原因是貨櫃最重要是橫切面的面積相等以便堆疊, 高度標準卻無需畫一, 以致就算有同樣的TEU也可以有不同的體積. 至於公司的分類, 在香港這個全球吞吐量最三大的港口當然是包羅萬有, 貨櫃量最多的是丹麥的馬士基(Maersk), 亦同樣是世界一哥, 另外常見的有台灣"青兜"長榮海運(Evergreen), 本地薑"孖窿"東方海外(OOCL), 大陸的中海和中遠等, 有興趣可以問問身邊從事物流的朋友. 另外貨櫃的外型也有特別之處, 其凹凸不平的表面是用作增加表面面積以達至強化效果, 而櫃門的橫紋則有傳是方便攀爬之用, 信不信由你.

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Day 195: 大丸

大丸的小巴站, 記載了港島區一段短短的歷史, 七十後或更早期的居民可能見證著小巴站的成立, 九十後的少年人可能以為只是一個特別地名的指代, 但對於八十後的我則有一道怪怪的感覺, 既不陌生又不熟識.

大丸小巴站位於糖街, 名字來源自已結業同名的大丸百貨, 是香港首間駐港的日資公司, 早在1960年的冬季開業. 旗艦店位於鄰近的記利佐治街和百德新街交界, 畢竟商品設計精細, 加上香港人貪新鮮, 開業時甚受歡迎, 八零年代更一度於京士頓街擴展, 開設家居中心和超級市場等部門, 在該區設立的小巴總站因此也以大丸命名. 可惜好景不常, 同業的競爭使顧客流失, 加上昂貴的租金, 大丸先在1995年縮減業務, 放棄記利佐治街的總店, 並於1998年全面結業, 小巴站卻保留了原來的名字, 一直沿用至今, 而日本的大丸百貨不受影響, 繼續營業.

至於為甚麼我會對大丸產生一種若即若離之感呢? 主要原因是我懂事以後就知道大丸百貨的存在, 不過從沒有興趣到訪, 想去看看的時候, 店舖已經結業, 只留下一個熙來攘往的小巴站.

2010年9月13日 星期一

Day 194: 5

自從 5 口香糖的出現, 就成了我的新寵兒, 每每飯後或運動完總要嘴嚼一下, 尤其是藍色的薄荷味最為吸引, 雖然再沒有人誤會 5 gum 是安全套, 但有不少人誤以為 5 gum 這個產品是來自中文快感這個概念, 而實際上是先有英文(畢竟 Wrigley 是美國品牌)才有中文, 5 是指出人的 5 種人體感觀, 包括味覺, 聽覺, 嗅覺, 視覺和觸覺, 早在小學科學課本已有提及, 相反觸動快感的標語是香港公司推出時創作的, 不但是英文標語 "Stimulate your senses" 的意譯, 也是 5 Gum 的音譯, 竟然相通, 不得不佩服香港的廣告設計.

原來除了黃藍綠色外, 美國已經推出了其他不同的口味, 例如紅色的西瓜, 橙色的熱情果等, 可以參考右圖. 不過嚼口香糖是有時間性的, 過了口香期就如白蠟, 張曉風就曾有一篇相關的散文值得大家閱讀, 華麗的行文不單觸動了我, 也讓本人開始認真看待口香糖這種奇妙的發明, 原文收錄在張老師"你的側影好美"的散文集.

2010年9月12日 星期日

Day 193: 荃錦公路

承接上次寫了關於西貢公路的 entry, 是次繼續發掘香港有趣的公路名稱, 荃錦公路可謂是首當其衝的佼佼者, 英文名字為 Route Twisk, 就算閣下 IELTS 考得8分, 敢情也不知道 twisk 一字的意思, 也不用花時間查字典, 因為查無此字, 其實這個字隱藏了地區的縮寫, 包括是 TW 的荃灣以及 SK 的石崗, 荃錦公路昔日為軍用道路, 格式上因而是 TW/SK, 跟 TWISK 有點視覺相類, 所以有一說是改名時的誤會, 不過大部分說法都支持 I 為 interconnect 的縮寫, 全名亦正正是荃灣連接石崗的意思, 表示了當地的位置, 而中文名字則採用比較大範圍的錦田區, 形成中英文上的落差.

關於公路的音樂, 自己甚推荐國語經典"寂寞公路"一曲, 由台灣歌聲伍思凱主唱, 雖說歌有一點點的舊, 唱出的卻是曾經滄海的情懷, 獨自流浪在公路上的故事, 伴隨著酸澀和甜美的回憶, 思凱的歌聲把一切都看作微塵, 他的手溫柔地撫弄著伴唱的木結他, 也撫掃著無數聽眾的心靈.

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

Day 192: 石滬

準備到訪澎湖, 當然不能不事前做一下功課, 天然列島群集的澎湖, 居民以捕魚為生, 而石滬就是其中一種相關的建築, 這種設備在全球只有六百多個, 但單是澎湖縣就有五百七十多口, 數量上已經證明了其獨特性, 再說七美島雙心石滬有著可觀的俯視形狀, 更讓這種實用堤道混入了美學元素.

石滬 (Stone Weir) 其實就是在潮間帶堆出兩道弧形堤岸, 必須從淺水處開始建至深水處, 最後在深水處盡頭做成內彎鉤狀. 捕魚原理簡單卻充滿睿智, 利用潮夕反覆起落, 潮漲時魚群從深水區進入石滬淺水區中覓食海藻, 樂不思蜀, 直到潮退後, 石滬高於水面, 魚群折返乏術被迫困於滬內, 令漁民的捕捉變得輕而易舉. 不過當地還設有很多制度和儀式, 從籌備到分工, 修築的季節, 填滬的次序, 漁獲的分配都有細心的考量, 當中拜滬的儀式更可以看到台灣居民篤信神明的傳統.

2010年9月10日 星期五

Day 191: 包剪揼

相信沒有人不曾用過包剪揼解決問題, 或不曾擁有以包剪揼打發時間的童年回憶. 別以為這個方法是最公正的系統, 縱使表現出高度的隨機性, 事實上當然不是這樣完美, 試幻想當對手連續作出了10次同樣的選擇, 你的決定也會被影響, 所以真正的隨機只有在其中一方真的是任意出手才成立, 玩家還是可以根據經驗, 判斷對手的手法來取勝, 變相來說也算是一種心理學和統計學的應用.

遊戲具有技巧性, 當然不乏相關的組織, 雖然鮮有聽聞, 國際包剪揼協會(World RPS Society)卻的而且確存在, 並自2002年起每年舉辦世界冠軍賽, 就連美國福斯電視台也有在體育頻道作現場直播, 建議大家到官網一覽 (http://www.worldrps.com), 站上不乏關於包剪揼的資源, 還可以訂購一些以包剪揼為主題惡搞的衣物. 不過最值得閱讀的一定是包剪揼遊戲致勝的技巧, 內容涉及了很多大家容易忽略的潛心理學, 例如非專業玩家的男性開始時出揼的機會率最高, 因為揼是權力和氣勢的象徵, 又如普遍的玩家在相若情況下出手會出現固定的pattern, 所以利用兩次同樣的花式 (double run) 來測試對手的反應也是尚佳的策略.

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

Day 190: 西貢公路

上週日參加了泰基長跑會一年一度的盃賽, 對上一次參加已經是 6 年前的事了, 真懷念飛逝了的歲月. 雖然當日不是跑出最佳狀態, 但總算是破了幾個月來的獎荒, 對自己的練習也有點交代.

話說那天運氣也滿不錯, 從家一出發到鑽石山的巴士總站時 96R 已經準備離站, 不消 45 分鐘已經到達了起點北潭涌那邊, 不過沿途經過西貢公路時, 赫然發現公路的英文名字為 Hiram's Highway 而非 Sai Kung Highway, 心裡暗忖自己有多無知, 後來發現除了附近居民和駕駛人仕外, 大部分人也有這個誤解, 原來這條公路中英名稱並沒有直接關係, 中文當然是因為公路的所在地, 而英文則是因為昔日負責指揮修建公路的英皇海軍軍官 K.Potts 鍾愛 Hiram 牌子香腸後人以此戲名, 至於西貢就是西方來貢的簡稱, 事關在明朝鄭和下西洋以後, 不少國家向中國進貢, 西貢就是當時的一個港口, 因此成為現在的名稱.

每條公路都有自己的歷史, 有自己的故事, 故事的內容, 往往是沿途風景跟乘客的對白. 找一個秋天的黃昏吧, 讓自己隻影孤身的在座駕上馳騁, 車廂內或放一點點藍調的音樂, 儘管前面是看似沒有盡頭的公路, 就任憑眼目望盡天涯, 或許會讓你找到人生原有的意義.

2010年9月8日 星期三

Day 189: 麥當勞叔叔

麥當勞叔叔的形象有多深入民心, 相信在此已不用花費周章解釋了, 但是關於他的由來可能鮮有聞及, 原來是真有其人並非虛構角色, 那當然不是李卓人之類, 而是一名拉脫維亞人, 名叫米高波拉科夫斯(Michael Polakovs), 他的人生也是滿具波折的, 雖然雙親均為馬戲團藝人, 父親 Nicolai Poliakoff 更以"可可"(Coco)的名號一度是英國明牌馬戲團貝特杭米爾斯 (Bertram Mills Circus)的小丑要角, 但米高只能在父親身旁擔任小角色, 活在父親的影子下. 直至50年代尾他出走美國才慢慢就紅, 他也非常敬重父親, 沿用他的綽號可可, 這位出人頭地的小可可在 1966 年被麥當勞獲邀為開店代表人物(Ronald McDonald)形象, 自此就成為了麥當勞的標誌. 可惜的是, 這位麥當勞叔叔已於去年十二月離世, 享年八十六歲. 不過他活到這個年歲, 留下了不朽的傳奇, 永恆不滅地銘刻在每個小朋友的心中, 再回頭想想, 也可能是一份福氣.

2010年9月7日 星期二

Day 188: 丟擲

馬戲算是著重技巧的另類戲法, 而丟擲(Juggling, 還是今天才知道其中文名稱)肯定是最常見的項目, 不需要很廣的訓練資源, 亦無需很大的場地空間, 只要有方法練習, 普羅大眾也可以學會.

丟擲的表演可能對於門外漢是大同小異, 實際上有很講究的分類, 例如有些 Juggler 以數量為賣點, 稱之為數目技(Numbers Juggling, 圖), 另外也有指定程序的模式技(Pattern Juggling), 顧名思義以創作性為主的 Trick Juggling, 以高難度為主的 Technical Juggling, 和利用舞台地板反彈的彈地技 (Bounce Juggling)等. 這些項目皆有對應記錄, 不過原來也以 juggling 的物件來細分, 一般來說, 球與沙包被歸為同一類, 比較容易掌握, 當然大型球類除外. 相反棒枝(club)就看作另一類別, 雖然在空中棒枝比起球類來得穩定, 但棒枝的花式比較複雜, 礙於外型的不規則, 例如搖棒 (Club Swing)和接棒一類技巧, 都有相對的難度. 若果大家有點心動想親自嘗試, 不妨參考丟擲界的維基百科, 內容從歷史至分類至教學都有詳盡記錄, 包羅萬有. (http://jugglewiki.org/wiki/Main_Page)

2010年9月6日 星期一

Day 187: 布萊葉

身在福中不自知, 像大部分健全的人, 都會覺得理所當然, 也覺得難於扶助殘障人士, 認為他們會自然地有相關社團負責, 個人則覺得假若嘗試了解一下他們的生活細節, 增加一種無形的同理心, 當真有機會接觸殘障人士的時候, 也曉得體諒他們的難處, 不失是一種幫助的方法.

對於盲人, 大家都知道透過學習盲文來讀寫, 不過對此一知半解的卻大有人在. 盲文正名為布萊葉(Braille), 布萊葉就是發明者的名字, 這名法國盲人於 1821 年創立點字記字法, 一直沿用至今. 盲文以三行二列六點為一個字元單位, 並且有語言上的區分, 所以同為六點, 在英語裏代表了一個字母(圖為Google點字), 在大陸或台灣就代表了一個拼音. 香港一般用粵語拼音, 粵音有九個聲調, 由三個單位分別代表由聲母, 韻母及聲調, 所以一個中文字需要十八個點數來表示, 除非是陰平(第一聲)或陰入(第七聲)只會由兩個方塊表示, 因為這兩個聲調不被標音. 上述也正好說明了布萊葉跟口語有點相類, 令盲人容易失去了書面語的寫作能力.

2010年9月5日 星期日

Day 186: 國際旗號

從小開始, 除了對地圖外, 五顏六色的國旗於我總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 第一次接觸國旗書本的印象落在尼泊爾和瑞士與別不同的大小形狀, 不過後來才知道就算是長方國旗, 也有比例上的分野, 而且每個國家顏色的採用和分隔在每一個旗面上有著細緻的定義, 不可以隨便了事, 一般在網站 http://www.flags.net/ 中可以查找.

其實一個國家使用的國旗也應按照狀況而改變, 定義上說有六種基本用途, 由美國旗幟學家 (Vexillologist) 維特尼史密夫 (Whitney Smith) 所發明的 Flag identification symbols 清晰表示出來, 分別為民用旗(civil flag), 政府旗(state flag), 軍用旗(war flag), 民船旗(civil ensign), 政府船旗(state ensign), 軍船旗(war ensign). 前三者為陸上所用, 後三者則為海上而設, 史密夫提倡的 FIS 就以一橫二縱的三條直線區分為六個格子, 一個格子代表一種用途, 在該格子裡打一個黑點即代表這面旗具有這一種用途, 次序就是與上述一般(先由左至右, 再上到下), 不過很多國家在不同用途上採用相同的旗幟, 所以也會(經常)出現超過多過一個黑點的 FIS, 簡單概率可以計算出有 63 種可能, 因為 FIS 有六格, 每格可點可不點, 相等於 2 的 6 次方 64 個組合, 但也不能全部空出, 少了一個選擇, 因此最終只有 63 個組合. 例如香港的區旗 FIS 是FIAV Code **.... (或見上圖), 代表是集民用和軍用旗於一身.

2010年9月4日 星期六

Day 185: Em 和 En

接續前幾天討論關於字高的題目(Day 180), 今天來談談字闊, 可以推論, 一般字高的參數, 跟字體的闊度應有大概的比例範圍, 否則有礙優雅, 而一般現在使用的字體闊度單位為 Em, 就是英文大寫 "M" 的距離, 原因是 "M" 橫跨了所有字母的最大闊度, 如果在方格內顯示, 該方格便被稱之為 mutton-quads, 是大部分外文印刷公司的術語. 而根據粗略計算, 英文字體的平均大寫高度佔據了一個 em 的七成 (圖), 而 x 字高大概是五成, 另外還有是傳統小寫 "n" 的字闊 en, 理論上 en 是 em 尺寸的一半, 一般來說破折號和空格就是一個 en 的闊度.

2010年9月3日 星期五

Day 184: 智能升降機

升降機在香港的重要性是無庸置疑的, 因為打從我們唸小學開始, 課本就已經清楚地強調香港是彈丸之地, 地小人多, 所以高樓大廈林立, 利用縱向發展來解決問題. 而香港正正是全世界擁有最長的天際線的城市, (天際線計法是相等於90米以上建築物高度的總和), 假如沒有完善的升降機系統, 後果則不堪設想.

關於香港採用的升降機, 最有趣的可算是迅達推出的 Miconic 10 了. 這種智能升降機系統會在各樓層皆設置一部樓層選擇器, 以鍵盤型式輸入所需到達層數, 而機箱內則一律不設任何樓層按鈕, 以防電梯使用者的惡作劇, 也讓升降機計算最快的升降速度增加效率. 而擁有多台電梯的網絡更進一步為乘客分配升降機, 系統亦會計算由按鈕步行到所分配升降機的時間, 令使用者不需狼狽. 不過別以為這種智能設計是新大陸, 實際上早在95年的太古坊德宏大廈經已安裝系統, 並陸續有辦公大廈和高樓數私人屋苑採用, 但其使用量仍欠普及, 因此不適合應用在一些訪客量高的地方, 例如曾一度使用該系統的旺角政府合署後來見狀便改回普通系統.

2010年9月2日 星期四

Day 183: 血

拍攝電影很多時候需要用假血, 當然大家都知道血是假的, 不過事不關己, 就從來不曾考究假血的製作方法. 原來製作方法多不勝數, 先說初期的黑白片, 由於只要效果, 不一定會選擇同色的材料, 例如希治閣就會使用朱古力醬. 不過一旦進入了彩色年代, 血必須是紅色了, (除非是拍怪獸片, 外星人片, 藍血人等), 一般做法是用紅色廣告彩/水彩, 並加入適量深色顏料調色, 例如藍色或黑色, 調出想要的顏色以後, 用濕生粉推芡, 讓血水有濃稠感也可以增加色澤的飽和度, 最好能把血水塗在皮膚上測試真實感, 如有需要還要作微調. 其他的方法大同小異, 例如改用粟粉, 糖漿或洗衣劑作芡汁, 加牛奶可以減少透明度, 而加入魚肉, 紅豆, 或是未加攪拌的生粉可以模擬成腦漿, 肉碎等細節, 嘔心得可以.

2010年9月1日 星期三

Day 182: 日以繼夜

杜魯福除了有成名作四百擊外(400 blows, 參 Day 140), La nuit américaine 亦是另一經典, 這部電影大陸譯做日以作夜, 香港則是日以繼夜, 雖然一字之差, 大陸譯名比香港來得正確, 因為日以繼夜是形容工作的忙碌, 而且也是約定俗成誤創出來的, 正確的成語應為夜以繼日, 日表示工作,夜則表示休息, 成語就是形容放棄夜晚的休息來繼續白天的工作, 出處來自孟子的離婁下.

至於日以作夜, 卻是杜魯福的原意, 是指一種電影拍攝技巧, 在早上拍出晚上的效果, 這種技術縮短了拍攝的時間, 由於不用等待晚上才開拍, 現今很多電影都採用這種製作, 英文可以叫 Day for Night, 也可以跟電影法國原名一樣稱作"美國夜", 做法是透過調校影片的鎢光平衡和日光平衡等, 也可以加入藍濾片, 或是故意曝光不足來達至果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