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談譜號, 今天轉談唱名, 就是大家所熟悉的 so(l)-fa name 了. 應該沒有人不能用 so(l) fa name 哼出一個完整的音階, 而電影仙樂飄飄處處聞更把唱名深入民心, 成為了當年奧斯卡的大嬴家, 囊括了五個獎項.
不過唱名的來源, 甚至連念音樂系的學生, 沒幾位知道其歷史及發展. 原來唱名是 11 世紀的產物, 正確的譯名是法語 Solfège, so(l) 和 fè 就是 "so" 和 "fa" 的音節, 可能念語言系的學生還比音樂系的熟悉. 當時音樂理論家桂多達賴左 (Guido d' Arezzo) 明白歌者難以有效地記下音高, 就利用 8 世紀的古拉丁讚美詩 "Ut queant laxis" 每句的第一個音節來組成六聲音階體系, 分別是 "ut" "re" "mi" "fa" "so" "la", 後期 "ut" 在意大利被改為去韻尾的 "do", 最後加上第七音而完善了全音階, 一直沿用直至今天. 至於第七音有人唸作 "si" 亦有人唸作 "ti", 兩者皆正確, "si" 是原名, 後來英國音樂家莎拉安高露花 (Sarah Ann Glover) 為免 "si" 和 "so" 字首一樣而改為 "ti", 成了今天樂理書上的標準, 亦稱諾威治唱名系統 (Norwich Sol-fa), 就算用單字表示也不會混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