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7日 星期三

Day 126: 柴灣

香港佔地雖少, 生活和遊玩卻顯現出其多樣性的魅力. 每個港人總有自己偏愛的地區, 就像電影聲光伴我飛 (The Legend of 1900) 透過主角選擇終生待在船上描繪出每人都有各自的安全範圍, 只是在程度上的分別. 我一向鍾情在香港隨意浪遊, 一如法國詩人波德萊爾所說的體驗城市, 不過依然存有一些地區盲點, 例如港島東區的柴灣就是一年中最少踏足的市區.

上星期四適逢七一假期, 和友人及瑞典遊客 Elin 到龍脊遠足, 回程時在地鐵站 Elin 留意到柴灣和灣仔的英文字詞剛好倒置, 問及兩者的分別, 我才發現自己完全不知道柴灣的名字來源. 朋友和我就隨便以自己的想法解釋, 說成是由於香港昔日為漁港, 船隻的使用很廣泛, 所以柴灣是用來安放製船的木材原料的地方. 回家立刻翻查資料, 正確的版本是當地為生產木材的海灣, 而木材主要的用途為柴薪, 另外小西灣的西灣和翠灣邨的翠灣也是柴灣的變音字, 前者是相類的客家語言, 後者則是因為興建時有人認為"柴"字不吉利的緣故, 不過時至今天, 整個地區已普遍地被稱為柴灣. 只可惜的是, 填海過後的柴灣, 跟大多數香港海灣一樣, 煙沒在政府的大規模發展當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