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然也包括法國新浪潮導演杜魯福(François Truffaut), 不少朋友對名字不會感到陌生, 法國新浪潮則是指20世紀中期的一班法國導演群, 主要是受到意大利新寫實主義派和古典荷里活電影的影響, 誠實地透過電影描繪社會現象和針諷時弊. 半自傳的四百擊可謂是杜魯福的成名作, 講述一個13歲男孩的叛逆成長, 從中可感受到他內心世界的褪變. 令人最為不解的卻不是電影內容, 而是片名本身, 中間也涉及了一些翻譯上的小風波, 其實"四百擊"本為法國在地諺語, 有傳是古人相信一個頑皮的小孩子是被鬼附所致, 必須受打四百下才能消除回復正常. 電影原文名稱 Les quatre cents coups 本來就是這個意思, 英文卻先被譯做象徵野孩子的"野生燕麥" (Wild Oats), 發行商卻不滿譯名, 最後依舊直譯作 The 400 Blows 收場, 卻失去了原有的潛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